|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比炎黃帝傳說還早4千年 山東發現45粒9千年前小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位於山東淄博境內的小高遺址考古發掘在進入實驗室研究階段後有重大成果:發現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赤豆)遺存,較此前國內同類發現又提早約4000年。


9000年前的小豆是什麼概念?它誕生的時代比黃帝炎帝的傳說還要早4000年,比秦始皇統一六國早了接近7000年,它就這樣無聲地見證了比我們所熟知的“整個文明史”還要漫長的一段時光,直到被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們發現。

這一發現將中國境內小豆的利用歷史提前4000年,證實黃河下游地區在9000年前已形成以“粟類+豆類”為核心的旱作農業體系,為東亞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顛覆性實證。




穿越九千年的“農業基因”

小高遺址作為典型的後李文化遺址,經聯合發掘,揭露出房址、灰坑及陶器、石磨盤等豐富遺存,年代跨越9000至7500年前。通過對891份浮選樣品的系統分析,考古人員從3.2萬粒炭化植物中辨識出粟、黍、水稻、大豆與小豆等農作物。其中,45粒炭化小豆尤為珍貴,不僅是黃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小豆證據,更使中國小豆利用史與日本繩文早期證據並駕齊驅。


東方農耕文明的曙光

此次發現的最大意義,在於揭示了9000年前黃河下游已構建“粟類+豆類”復合作物體系。小豆與黍、粟、大豆的伴生出土,表明先民已掌握作物組合的生態智慧,通過豆類固氮特性提升土壤肥力,實現農業系統可持續性。這一體系比傳統認知中“粟黍主導”的農業模式更為復雜,凸顯淄博地區在東亞農業文明進程中的先驅地位。




一場跨越千年的“多中心實驗”

山東大學考古學院教授郎劍鋒介紹,小豆在東亞的馴化是長期、多中心的復雜過程。該研究團隊對比東亞140余處遺址的小豆遺存,發現黃河流域、日本、朝鮮半島的小豆演化軌跡迥異。小高遺址的小豆體積僅5.8立方毫米,遠小於現代野生種,呈現馴化初期的“原始形態”。而中國小豆的體積顯著增大發生在距今4000年後,馴化進程緩於日韓地區——後者在6000年前已出現大粒小豆,可能與當地社會對作物的選擇壓力及飲食偏好密切相關。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1 秒